秦岭田峪插头崖游客中心丨土木石建筑
建筑赏析2018-08-15 19805
山水聚落
插头崖游客中心,距西安70公里, 地处秦岭国家植物园田峪河谷内的一处河畔台地,从河岸对侧伸出一片悬崖,周边景色优美,是植物园深度体验区的入口。原有游客中心仅有五栋一二层的小楼,建筑功能面积,形象均不能满足植物园的定位和需求,因此需要对场地和建筑进行整体的改造和提升。我们在保留了一部分旧建筑的基础上,置入了新的建筑。并通过化整为零的手段,使建筑以聚落的形态融于自然环境,同时也使其成为游人欣赏自然风景的媒介。
布局重构
原有的游客中心既没有合理的布局,在形态上也缺少对自然山水的尊重,与环境格格不入。与业主讨论之后,决定拆除其中两栋,保留其余三栋以及场地内的高大树木。完成了第一步的场地清理之后,首先将停车场和盥洗室规划在道路,使路东临河的场地不被过多的干扰,并将一个个功能盒体摆放到场地中,通过山水和树木自然的引导,每个盒体选择出适当的体量和位置—展示与服务面积较大,安置在相对较空的地块,餐厅临河,茶室面崖,盥洗室藏于竹林中。这些新的盒体与原有建筑一起,将河滩,崖壁,树木,远山纳入空间的布局,初步形成了一个疏密有致的山水聚落雏形。
紧接着,我们对功能盒体的四面墙壁进行了形式上的拆解,保留两面实体墙面的围合感,另两个墙体,根据功能与视线的不同,或远或近的被向外推出。不同高度的墙体形成空间上的交叠。至此,游客中心的聚落式格局基本确定-由6组八个大小不一的建筑组合而成,总建筑面积约1400平方米。布局上的散,带来了聚落型的空间体验。建筑体量的小,伴随着拆离与交叠的空间构成,更进一步消解了体量,并让建筑与环境之间,呈现出一种诗意的穿透。
材料共融
我们重新利用当地材料,黄土再夯筑成墙,青瓦立砌成铺装景观。于此同时,银灰色的金属横向墙面扣板轻盈而现代,透明的玻璃幕墙让立面看起来明亮通透。在靠近河岸的茶室,我们使用窄条的木纹清水混凝土。混凝土的材质加强了建筑浑然一体的体量感,而窄板木纹给予建筑更好的尺度与肌理。材料使用上的离散与对比,强化了设计概念中山水聚落的构想。传统的材料,带着时间的痕迹,与现代的材料构成一种富有张力的联系。
景观加持
景观的设计仍然延续了山水聚落的构想。在景观铺装上我们借鉴传统村落,每个单体建筑之间用青石板汀步道联系,或曲或直。靠近水面,用防腐木的架空步道进行景观节点间的连接。建筑围合出来的庭院,用回收的小青瓦立砌搀白石子,制作成云形的景观图案。其余空地,用河滩上的白石散铺。树池用钢板收边。我们设置污水池进行集中污水收集,经过二次净化处理后再用于植物的浇灌。同时,在场地的低洼处设置雨水花园,收集屋顶和场地排放的雨水,通过生态化的净化处理后再将雨水排入河道。
四季茶室
四季茶室是五米见方的单层混凝土盒子,沿河放置。面向沿河风景,我们在茶室设置了两个上下的取景窗。上窗观崖,利用结构的悬挑将平面的窗户扩展成“凹”字形转角窗,与此同时,上窗被向前推出,形成宽大的窗台。品水的下窗也因为上窗的延伸而离人更近。在构造上,隐藏窗框的处理使景观最大限度的开放,田峪河水仿佛就在脚下流淌。建筑的室内外都用窄板木模的混凝土现浇,平台则利用竹钢板制作,形成与建筑一体化的桌椅。室内设有壁炉,以供冬季取暖品茗。外部架设楼梯,用于夏季纳凉观景。茶室共有两处,形态一样,但位置经过仔细推敲,因此借取的景色各有不同。
结语
游客中心从功能上是一个当代的产物,因此我们设计的初衷,是尝试用一种当代的建筑方式去回应秦岭里里的这一基地。它不应被符号式的历史文化所裹挟,也不应被城市化或是乡村化的风貌所左右。它简约朴素,既能让出山水,也能体验自然。
建筑师:土木石建筑
地址:秦岭田峪,西安,陕西,中国
主创建筑师:杨期力,白岩
设计团队:李放,王栋,张文,马丽娜,陈炳光,李通,高欣妍,原婧雯 驻场建筑师:王栋,李放
建筑面积:1400.0 平方米
项目年份:2017
摄影师:张超, 杨期力
非特殊说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来源:archdaily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zshid.com/?c=posts&a=view&id=2748
投稿邮箱:dingji9027@163.com
筑视网微信公众号:环球设计联盟
快分享给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