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民营里的常态化生活重构丨谢菲尔德大学建筑学院

建筑赏析2017-10-17 66230

难民营里的常态化生活重构丨谢菲尔德大学建筑学院


随着难民问题在全球范围内的降温,越来越少的民众还在持续关注这一特殊群体的境遇。然而在欧洲各国,难民的不断涌入以及该群体在接收国造成的种种消极影响仍在继续,面对不断变化的挑战和境况,欧洲范围内的诸多学术及研究机构仍在诉诸巨大的精力以期应对。


谢菲尔德大学建筑学院多年以来一直以建筑学的社会性拓展以及对人文社科的应用性研究见长,在学术领域内享有盛名。在16/17学年的建筑学硕士课程中,由Nishat Awan和Krzysztof Nawratek领导的专项课题‘边界拓扑’(Border Topologies)就旨在探讨如何利用建筑学的方法,去分析和解决不同边界两侧物理空间及人文生活的过渡和转换,并最终将此研究成果应用到当今形势严峻的难民问题上来,试图帮助难民更快的从战火和背井离乡的伤痛中走出来,同时有效的提高接收国和管理方的工作效率。


难民营里的常态化生活重构丨谢菲尔德大学建筑学院难民营里的常态化生活重构丨谢菲尔德大学建筑学院


'难民营里的常态化生活重构'((De)Constructing Normality in the Camp)是课题组分支的众多研究小组之一。我们认为,对于难民而言,最成功的援助和关怀应当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他们对于自身难民身份的认同感:无论是生活在接收国开放区域或者大型集中式难民营里的人们都应当感觉到自己被无差别的对待,都拥有作为个人相应的权利和自由意志。我们重点关注了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利用建筑学的方法对难民营里的日常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帮助他们逐渐褪去难民这一身份属性,在异国他乡重建与往日相似的特殊文化脉络和基于此的特殊社会组织形态,最终找回属于自己的常态化生活。


在经过第一学期的前期理论研究和课题铺陈之后,我们于2017年初由英国曼城飞往约旦安曼,驱车数百公里后抵达约旦扎塔利难民营,以期通过和难民营以及难民的零距离接触获得最有效最直接的基础数据信息。坐落于叙利亚-约旦国境南侧仅十公里处的扎塔利作为世界第二大难民营占地约5.2平方公里,目前容纳了超过八万名由叙利亚内战产生的该国难民。该难民营由联合国难民总署出资与协调,由接收国约旦负责具体建设与管理工作,自2012年7月设立以来共接收和处理了超过十万名叙利亚难民,有效缓解了冲突周边国家面临的难民危机。在为期一周的调查采访中,我们在联合国难民署的相关人员陪同下走访了难民营中各处关键公共设施并深入多家典型性难民家庭进行了面对面的采访,搜集他们日常生活中的点滴信息作为日后的研究数据。在与约旦著名的理工科院校帕特拉大学举办的工作营中,我们小组第一次将深化主题定位在关注难民营中的公共空间及服务设施上,并为接下来的研究工作制定了一个基本框架。


难民营里的常态化生活重构丨谢菲尔德大学建筑学院难民营里的常态化生活重构丨谢菲尔德大学建筑学院难民营里的常态化生活重构丨谢菲尔德大学建筑学院


在返回英国后,各小组拥有两个多月的时间将所搜集到的全部数据信息转换为支撑最终设计成果的理论依据。在这一过程中,Nishat Awan博士希望我们积极应用并发展两种建筑学的研究方法:情景游戏和参量分析。在情景游戏中,研究者需要尽可能全面的罗列出课题所能牵涉到相关利益团体(Stake Holders)以及有可能发生的大量潜在客观事件(Agents),在此基础上,设计一套可以容纳上述内容且闭环运作的游戏机制,观测并对比各变量发生变化时产生的不同结果,模拟不同设计方法和运作机制对空间使用者的影响。面对“常态化”重构这一主题,我们设计了一种任务完成挑战式的游戏机制。这些任务都取自常态社会生活下各年龄层人们需要面对的切实问题,诸如:渴望考上一所好大学的十八岁女孩,需要学会一项生存技能的二十岁男孩,或者是希望给孙女在后院制作一个简易秋千的七十岁老爷爷。我们通过提供尽可能全面的难民营中所包含的资源以及各类潜在的客观事件,在随机抽取任务后,记录玩家在难民营中完成任务过程中所经历的决策路径及空间路径,最终通过分析对比这些游戏结果可以获得大量在现场工作中无法取得的研究数据和信息。


难民营里的常态化生活重构丨谢菲尔德大学建筑学院难民营里的常态化生活重构丨谢菲尔德大学建筑学院难民营里的常态化生活重构丨谢菲尔德大学建筑学院


在参量分析方法中,我们重点讨论了大量空置闲置公共设施与其所处空间环境以及营内人们惯性行动路径之间的关系,试图找出三者之间互相影响的机制并在日后的设计中采取相应的措施。早在约数十年前,联合国难民总署就发布了一部关于难民营设计和建设标准化的UNHCR手册,在该手册中,难民营中的各项公共设施,服务设施都具有自身相应的建设时间及建设周期,这在一定程度上即反应了作为建设者对于难民实际需求的一种主观排序:在最初的三个月中解决温饱问题,而后跟进的是教育与医疗系统,随后是与难民特定文化属性相匹配的精神文化支撑。然而对于一座由数万人组成的特殊小型城市而言,其微观层面上的各项发展路径是极其有机和多变的,这种差异性和不稳定性体现在每一个家庭和每一寸土地上。通过叠加营内人们的动态路径,公共设施的功能属性、设计年份以及它们的使用率,我们在最终的参量模型中可以直观的观测到各项公共设施所面临的问题以及背后的建筑学、社会学原因,为设计工作提供了极佳的指引。


难民营里的常态化生活重构丨谢菲尔德大学建筑学院难民营里的常态化生活重构丨谢菲尔德大学建筑学院


著名的建筑师及建筑评论家Manuel Herz曾呼吁在各项设计建造实践中,在面对业主和终端使用者的时候,建筑师们的工作状态应该更多的从“为他们设计”转向“和他们一起设计”。这一强调参与性和开放性的设计方法在学术领域内得到了广泛的回应,其在一定程度上被认为是设计方法论最终的发展方向。而我们最终的设计方案,正是对这一思想主张的积极回应。这一被称为‘自生长的开放式社区中心’的设计提案,旨在解决难民营管理方对难民实际需求的误读问题以及在建造过程中出现的相应空间病症,为难民重建具有文化特性的社会组织关系,将个人纳入到自身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的建设中来,模糊其难民身份并在异国他乡培育出新的归属感。


难民营里的常态化生活重构丨谢菲尔德大学建筑学院


在这一设计中,我们首先引入了一种新的设计和建造机制。原始的难民营建设机制是由管理方严格按照UNHCR手册上的要求和顺序并使用一手包办的形式为难民分期建设各项设施,而难民在此过程中仅有一个角色即终端使用者,且作为使用者对一切设施建设成果的有效反馈极少,难以激发对难民营这一居所的认同感。在新的机制中,我们强调一个社区乃至一个小型城市的发展应当是有机和开放的,各项不同属性的空间和设施的发展需要随着难民营规模的增长呈现出螺旋上升的态势,以确保在各个阶段中居民的不同日常需求皆可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满足。不仅如此,难民自身的角色也不断发生变化且有机地融入了这一螺旋上升的过程中。在一个完整的螺旋周期中,首先难民们会依靠自身形成的社区团体对社区中心当前阶段的功能需求及空间特性做出讨论并达成一致,此阶段中他们的角色是决策者;第二个阶段中,建筑师开始介入项目的建设,与难民们一起探讨功能和空间的细节并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此时他们的角色转变为设计者;接下来的施工过程中,管理方将于难民中对工匠进行统一的招募,难民不但亲手建设了自己的家园还可以获得相应的报酬,这对于大量没有经济来源的难民而言是一个重要的工作机会,此阶段他们的角色是建造者;最终,这些难民的角色回归到使用者上来,并积极向其所在的社区团体提供有效反馈,这些反馈信息将被利用在下一个周期的决策中,如此反复,人与人,人与空间之间的关系都变得的愈加紧密起来。


难民营里的常态化生活重构丨谢菲尔德大学建筑学院


在建造技术上,我们首先调研了难民营中几乎全部可用且易得的建筑材料及建筑工艺,通过对这些材料和工艺的重新设计和组合,最终为难民们提供了大量具有不同功能特性的模数化空间原型。在设计这些空间原型的过程中,其尺度主要参考了UNHCR手册的相关研究,采用了8mX8mX5m标准化方体空间;其建筑形式主要回溯了叙利亚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在保证低造价底技艺的前提下对故国的传统元素进行了符号化的表达;在空间的功能定义上,我们对叙利亚国民的传统日常生活做了充分的调查研究,制定了符合特定文化群体的功能体系,例如独立茶室这一在UNHCR手册中不曾出现过的设施事实上在叙利亚传统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一建造体系大大提高了社区中心的建设周期和建设质量,极高的可操作性也让更多的难民可以参与到建设的过程中来,参与感和认同感将会慢慢地为他们带来归属感。除此之外,我们还鼓励他们使用一定比例的水泥、混凝土等永久性材料,当若干年后故国归于平静大家可重返家园之时,这些永久的结构可被改造成小型的博物馆或纪念馆:如果在难民营中的日子也是融洽和快乐的,这段背井离乡的时光也是值得被怀念的。


最终这项成果获得了谢菲尔德大学建筑学院表彰年度最佳设计与研究成果的Kenneth H Murta 建筑奖,并应邀参加了今年6月在爱丁堡举行的‘建筑边缘’展览,且已被欧洲学术类建筑杂志‘景观与建筑’(JoLA)收录,将于近期出版。


难民营里的常态化生活重构丨谢菲尔德大学建筑学院难民营里的常态化生活重构丨谢菲尔德大学建筑学院

项目类型:硕士课题研究

课题导师:Nishat Awan, Krzysztof Nawratek

研究团队:柯坦,刘紫薇,王卓颖,Nidal Majeed

地点:约旦,扎塔利

年份:2016-2017

获奖:Kenneth H Murta Prize in Architecture (年度最佳研究与设计成果)

出版与展览:爱丁堡“建筑边缘”年度建筑展,英国JoLA景观与建筑杂志(已收录,待出版)

撰稿人:柯坦



非特殊说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来源:archdaily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zshid.com/?c=posts&a=view&id=1806

阅读原文

投稿邮箱:dingji9027@163.com

筑视网微信公众号:环球设计联盟

难民营里的常态化生活重构丨谢菲尔德大学建筑学院

快分享给朋友吧

评论

200
扫码登录更方便
账号登录

找回密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确 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