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河源市特殊教育学校丨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 陶郅工作室
建筑赏析2018-11-21 19852
特殊教育学校实行“医+教”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相关规范对于建筑的设计要求更加详细与严格,设计余地受到很大影响;此外,由于受教育群体的特殊性,这类学校尤其注重管理工作,加强管理意味着安全,但均质化的校园空间,固定的学习行为与学习场所否是学生真正需要与喜欢的?
由于感受到自身与其他孩子的不同而缺乏自信,特殊教育的学生往往很难与他人进行正常的沟通,从而导致自卑自闭。因此,培养学生正常的沟通能力对于他们的身心发展十分重要。而均质化、忽视学生个性需求的校园空间很难诱发沟通行为的产生。为此,在广东省河源市特殊教育学校项目中,我们试图做出改变,设计出孩子们真正喜欢的校园空间。
村中“村”
项目位于广东省河源市,设计学位126个,学生年龄段在6-12岁。基地处于一片低层高密度的民居之中,招收的孩子也大多来自于此。自由紧密排布的两三层小房屋、曲折的村道是孩子们最熟悉的元素。为此,设计从“村落”的原型入手,将学校按照使用功能拆分为若干个小体量建筑。各体量顺应用地边线自由布置,尽可能大地围合成内向的活动院落。低层高密度的校园空间特质、灵活的体块布局与周边村落相得益彰。从村落到学校,空间尺度自然过渡,增强学生对校园空间的认同感。
值得一提的是,原基地西南侧有一高度约10m的小山包延伸至用地内部1/3面积范围,设计想依坡就势,在山坡上布置各功能体块。但用地北侧与南侧未来将会各建设一条城市道路,道路占用的山体将会被铲平,这样一来,用地范围内的山坡面积极少且孤立,只好作罢,实为可惜。
校中“家”
随着城市的发展,周边民居命运未知,学校的建筑语言力图为孩子们保留最初“家”的记忆。各功能体量采用不同的坡顶形式,形成独一无二的小房子,增强标识性;在立面设计方面,建筑外墙以白色为主,与周边浅色调的民居呼应,东西山墙面也采取与民居相同尺度的方洞,自由散落在白墙之上,在体现民居特色之余不乏现代感。各小房子通过自然柔和的连廊联系为一体,好似蜿蜒的村道般在建筑之间流动。
设计将孩子们心中的“滑梯”原型再现出来:在内院中心设计一条螺旋上升的共享坡道。共享坡道按照1:12无障碍坡道坡度设计,平面呈螺旋形逐渐内缩。坡道的起点直接对着主入口大门,让孩子们一进入校园即可看到坡道入口。坡道与连廊如同趴在建筑之上的一只变色龙,而坡道即为变色龙的尾巴。
清晨的阳光冉冉升起,家长带着孩子们沿着坡道走进二层课室;傍晚放学,伴随着太阳缓缓落山,家长手牵着孩子也顺坡而下,各回各家。日出而学,日落而息。上下学,这一学校最基本的行为像加入了某种仪式感。坡道原本为孩子们设计,使用的时候由于要接送,家长也随同体验了一番。一圈坡道,两代人生。
建筑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地址:中国 广东省河源市源城区双下路
设计团队:陶郅工作室
主创建筑师:陶郅、邓寿朋
建筑面积:9383.0 平方米
项目年份:2018
摄影师:陶郅工作室(苏笑悦、周珂、贾长浩)
非特殊说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来源:archdaily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zshid.com/?c=posts&a=view&id=3066
投稿邮箱:dingji9027@163.com
筑视网微信公众号:环球设计联盟
快分享给朋友吧